但「區塊鏈」技術如何確定彼此是可靠的交易對象?
原來,買家發出交易通知時,系統會公告鄰近的在線用戶,徵求主動的「查票員」,驗證交易雙方合法性、歷史交易紀錄、資產價值等。最快完成驗證的成員就會回覆系統,拍板交易成立與否。系統為了回饋他的貢獻,會從交易費用中撥出固定比率獎賞他,「比特幣」就是獎賞金的一種
區塊鏈技術標榜「去中心化」、「公開」、「透明」三大特徵的目標;再加上它是一套開放技術,人人皆可用,因此被擴大定義為改變所有交易遊戲規則的破壞王,舉凡牽涉「交易」行為,從業務、仲介、理專、律師,甚至食安檢驗、投票、資安防駭等都避不開它的衝擊
世界經濟論壇預估,2017年將有八成銀行啟動內部區塊鏈專案,包括知名的跨國銀行高盛、花旗、摩根大通等;台灣在地金融機構則包含華南銀行、中信銀等。
不只金融交易,區塊鏈運用在食品安全維護上,也相當管用。利用區塊鏈技術,可以把生產商採購、交貨、政府機關查驗,到物流運送通路販售等整套流程全公開,包括消費者在內的任何節點都可拿手機掃描條碼追溯履歷,就像是「查票員」,節點全亮綠燈,表示零危機;若有紅燈就可能是某個環節出錯,需要改進。
因為區塊鏈透明、公開,讓交易過程中「資訊不對稱」的情況大幅下降,勢必影響在經濟活動裡中間人角色。在極端的狀況下,現有的線上交易平台Apple Music、Spotify、唱片商、公關經紀人,都可能成為「死亡名單」候選人;同理,當各行各業的生產方採行這種交易模式,書商亞馬遜(Amazon)、串流影片商網飛(Netflix),也都可能成為犧牲者。
區塊鏈並非萬無一失,隨著應用越來越多,一些區塊鏈的缺點也開始浮現。
首先是處理速度的問題。以比特幣為例,至今已經封存四十多萬個資訊區塊,由於每一個區塊都會包含前面所有區塊的交易資訊,因此目前比特幣這條鏈的數據量高達九十G,加上社群越來越龐大,但系統每秒鐘只能處理七筆交易,以至於交易時間拉長,成為安全漏洞。

其次,交易訊息更改不易,也是區塊鏈的缺點。
假設買方自己在輸入交易金額時不小心多打了一個零,卻等到交易完成後才發現。這時,除非賣方秉持誠信,願意歸還溢付金額,否則在雙方合意交易,並交付共識決的前提下,買方完全無從求償。
一個簡單記帳方式的改變,重組了人類間的信賴關係,一場全新的商業革命,也將從此開始起跑。